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所未见

2024-02-27
10分钟阅读时长

金三银四,又是一年春招季。查完分窝在椅子上海投了近百份简历的本人,同时也在被信息流裹挟。此时的流量密码不外乎 # 神仙外企 # 大专逆袭大厂 # 小众投递渠道 # 无实习无经验到手 offer 月入过万,看到人手大厂 offer、遍地都是未毕业存款几十万,我差点没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仔细想想,在 2020 年都还有“6 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左右”啊。可在算法里我看不到他们,于是只好疯狂地偷窥着某些所谓“人上人”的生活以满足幻想,滋生出焦虑成为它的养料以期永动。要不得要不得,我所刷到的,都不属于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一份怎样的工作,于是翻开了《远见》。

82,000 h

已知本人为庚辰年生人,法定年工作日为 250 天,八小时工作制,问距离本人 65 岁退休还需工作多少个小时?很显然,这个答案就是小节标题——$(65-24) \times 250 \times 8 = 82000$,八万两千个小时,如此漫长的时光。

行业领域、薪资结构、工作时长、五险一金、通勤距离……难道这些就是这长达 41 年的职业生涯中的一切吗?当然不是,但那天的我眼中只能看到这些,尤其是钱。有意思的是,布赖恩·费瑟斯通豪 (Brian Fetherstonhaugh) 在书里给出了一个结论:85%~90% 的人生财富积累于 40 岁之后,往往是在 65 岁左右才达到巅峰。1 好的,既然如此,那还是趁早接受本劳动力商品在刚进入市场时售价低廉的事实吧。

接下来,要如何面对这四十几年呢?书里把职业生涯分为了三个阶段(各 15 年):积累燃料期、聚焦长板期、优化长尾期。 狭义上的职业生涯多指前两个阶段,起初进入职场我们需要找到自己擅长 or 不擅长以及喜欢 or 不喜欢的事情,探索自身的长处和天赋。在这个阶段积累下足够的燃料,以便在第二个阶段冲向顶峰。

冲刺起飞的第二个阶段取决于第一个阶段所积累的燃料,而退休前后还想发光发热的「优化长尾期」可以留给 55 岁的我去解决,因此这里先来看看作为一个萌新要怎么捡装备吧。

厚积薄发,积什么?

很显然,大多数人的对自己规划的实现预期都是正比例函数——比例系数不高不低,最好一直平稳上升。这意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职级会一阶一阶地升,薪水会一步一步地涨。而更加理想的情况则是指数函数——随着指数的扩大,这条复利曲线在后期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线性 vs 指数

但很不幸,如果基数/系数过小,要么是还没等到指数级增长出现咱就退休了,要么是职业倦怠想裸辞了。所以,我们前期积累要积的就是这个基数 :p 。这在书里也被称作是职场燃料,主打一个为「聚焦长板期」做冲刺准备,这些燃料可以分为三大类:

  • 可迁移技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你所选择的课程/培训是否能提供未来用得上的关键技能,如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求知欲等?

  • 有意义的经验:你正在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探索那些对将来有益的东西吗,包括领导力、旅行和副业机会?

  • 持久的关系:你正在认识同行、专家、导师及其他希望能在未来的 10~20 年里保持联系的人,并建立关系吗?

可迁移的技能

一般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会经历至少 12~15 份不同的工作2,而那些能让你带进下一份工作的技能,才是可迁移的技能。书中列举的几种,已列在下方的思维导图中。

可迁移技能

除了书中提及的这些,还有像是学习能力、好奇心、开放心态、自驱力等等,也都是值得培养的可迁移技能。我个人对照下来,由于自身的回避倾向和 i 属性拉满,和人直接相关的技能——例如求助、人才引力以及领导力等等等——基本都是欠缺的 orz,痛定思痛。

书里介绍了个创业项目“一万杯咖啡”,是一个将年轻人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连接起来,并邀请他们在喝咖啡的时间里交流想法和建议的免费社交网站。据说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创始人和某位高管喝咖啡的经历,对方当场叫创始人回去开完公司再聊(?)。还有一个案例是说有人直接向知名人士问说,能不能免费为对方工作来进行学习。每次看这种案例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 e 人带来的亿点点震撼。

刚好之前瞎逛的时候,看到有 @GeekPlux 放出了 cal 的预约链接,它的主要功能是放出自己的档期给陌生人一起约聊。还顺带找到了 @Randy 做的名为 AMA zing Talk 的网站,集中地展示了一些人的约聊页面。好,决定了!本人三月的目标就是请厉害的人喝咖啡聊天,在 cal 上约也行!

《远见》一书的作者提及,在他与别人的交谈中,被问过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

  • 这个行业有什么特别之处?
  • 你喜欢或不喜欢这份工作的哪些方面?
  • 在你的公司取得成功需要哪类技能?
  • 你是怎么得到这份工作的?
  • 你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与其他公司的有何不同?
  • 人们现在都是如何进入你这个行业的?(可能与过去有所不同。)
  • 有什么挑战会让你彻夜难眠?
  • 你认为这个行业的引领者是谁?
  • 你知道你的公司有什么合适的职位空缺吗?(直接问,没关系。)
  • (必问万能问题)你能不能再推荐一家公司或一个人,让我跟它或他聊一聊?

有意义的经验

“在不同的环境中尝试不同的事情、试验不同的做事方法,这样能创造出更强的决策技能。” 在职场初期,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探索——**我擅长什么?我热爱什么?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有意义的经验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们进入一家公司时,我们需要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搞清楚公司的底层运作逻辑:它由谁创立?理念和愿景是什么?盈利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关键人物?公司有哪些部门?别的同事在负责些什么?各部门是如何协作的?这有很多途径:阅读公司年报/行业白皮书/外部机构的分析书等等,或是向前辈打听公司的内部消息,抑或是仅仅在休息时和同事闲聊。此外,加入公司的兴趣俱乐部或小组来提高参与度,或是主动在公司活动中尽心尽力地帮忙,这些行为都会创造不一样的体验。

书中,作者个人推荐所有人都应该尝试一下电子商务。因为这涉及了整个销售流程,提供了宏观视角来了解整体的运作模式。从产品开发、供应链支持、物流运转到营销管理、品牌塑造、用户体验,再到利润管理、数据分析、流程优化,每天即使的销售业绩会迫使你不断跑通这些流程,加速个人的成长。

而在公司外部,无论是旅行、学习二外还是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只要它能够为你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坚实的基础,那么就可以成为有意义的体验。

持久的关系

持久的关系,即人们常说的“人脉”。它包括了职业生涯中与我们相关的品牌、环境和人,这些将会共同组成我们的职业生态系统。比如说:

  1. 雇主:雇佣我们的人 or 公司是否是受人尊敬的?你是否为自己效力过的公司感到骄傲?它们对你的评价如何?你在甲公司和乙公司的工作经历对你个人品牌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2. 工作:在招聘时他们挑剔吗?工作周围都是比你聪明的人吗?你拥有失败的机会吗?公司有让你这样的人肩负重大责任的传统吗?你的成长速度如何呢?
  3. 上司:你学到的是不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和习惯?你是否在为一位业绩突出、值得尊敬的职场专业人员工作吗?你师从的是否为一位能传授你如何承担风险和其他可迁移技能的企业家?
  4. 客户/同事:当你跳槽时,你的顾客或同事会对你不离不弃吗?“如果把你放在网上拍卖,会有哪些客户/同事为你‘竞价’,点名要你呢?”
  5. 商业伙伴:你是否正在与优秀的商业伙伴合作,例如能够在你的职业道路上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的顾问、合作机构、技术供应商或猎头?
  6. 身边的人才:你是否在职业生涯早期遇见了顶尖的领导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你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自己创建公司,周围的人里,我愿意带上谁,以及他们是否会接受我的邀请?”

让我们从核心程度上来梳理一下这个生态系统,那么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层次:联系人专家团关键同事支持者以及自己

就像大家常说的“攒人脉 ≠ 加微信”一样,社交软件上的联系人也并不代表职业关系中的一切。有联系方式仅仅是第一步,他们会成为你人脉关系网的某个节点,但远不到成为你真正的人际关系的那一步。

专家团在职业生态系统中的层次比联系人高一级别,ta 们拥有知识和权力,乐于为你提供帮助。不管是公司内部的同事,还是互为网上邻居的前辈,抑或是 AI / 博客 / 搜索引擎,只要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作出有助于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答案,都可以成为自己专家团的一员。

在目前公司里,对我们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力的 5~10 个人,可以称为关键同事。这部分人的榜首必定是顶头上司,ta 对你的评价和认可直接关系到你的升职加薪。一些同事、下属或是上司的上司,也可以成为关键同事中的一员。扪心自问一下,ta 们对你的评价如何?能够支持你迈出下一步吗?如果是否定的,要如何才能消除误解或赢得信任呢?

最高层级中的支持者,数目通常在 5 个左右。那些一直在为你提供帮助、建议、激励以及指导的人,或是帮你实际推动项目的那些人,就是你忠实的支持者。他们会为你说好话,把你推荐给别人。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既需要告诉我们如何成功的明星榜样,也需要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的贤者苏格拉底,更需要激励鞭策我们踏出关键一步的策动者。3

支持者的积累需要耐心和开放,前辈们乐意提供支持和建议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一旦遇到了这样的人,我们需要表达欣赏和尊重,主动告知近况,分享你的成功和失败,向他们寻求建议和支持。你的求助并不会成为负担,相反,如果你做的足够好从而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将会是对他们的奖励。

最后,任何职业生态系统的核心都是你自己。职业生涯是建立个人品牌的过程,作为这个品牌的创始人,我们的首 要目标就是确保这个生态系统积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另,附三大燃料的检查清单与评估职业价值四大问,供诸君(以及未来的我)自查:

燃料检查清单

如何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在积累燃料逐步迈入「聚焦长板期」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同岔口,这些不同的选择会帮助我们探索、定义和接近甜蜜区——我们擅长的、热爱的以及世界所需要的。

那么,做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是这三个问题:

  • 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或者至少假设一个你可能想要达到的目标。
  • 你目前手上有什么职场燃料?
  • 你需要什么职场燃料才能实现这个终极理想?

这就鼓励我们不仅要考虑职位选择的具体细节,而且要思考整个职场路径,以及这一具体的决定是会为你接下来的路打开更多的门,还是关上更多的门。“根据我现在的位置以及我想要到达的地方,哪个选择能提供最大的机会,让我抵达目的地呢?”

当你在评估自己是否需要研究生学位来助推职业生涯时,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 增加你目前不具备的可迁移技能?
  • 帮助你重塑自我,改变职业生涯的方向?
  •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并拓展职业生态系统?
  • 获得你目前没有的重要证书?
  • 加速你的探索步伐,即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真正擅长和热爱的东西?
  • 计算一下投资回报率,考虑上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机会成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能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赚到这额外的税后 xx 万元?

当你在评估现阶段整体的职业价值时,可以自问以下的问题:

  • 我是否正在学习和成长?
  • 我是否正在对某些人、现在的公司,乃至整个社会拥有影响力?
  • 我体验到乐趣了吗?
  • 我是否得到了适当的奖励,并创造了经济价值?

在进行思考决策时,我们会陷入各种不理性误区——低估未来能兑现好处的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对后果和风险看得比积极一面更加清楚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让人胸有成竹地做出错误决策的职业快闪(career flash mob)。因此,我们更要借助这些检查清单来帮助我们决策。

除此之外,寻求外部支持和建议也是途径之一。比如在考虑跳槽时,可以现在目前公司至少找三个三聊一聊,比如上司、导师、HR 或是值得信赖的人。在公司内部寻求解决方案时,往往会出现新的重要消息来动摇你原本的决定。你还可以藉由这个机会,在老板面前表达你的野心,注意你给出的目标应当和自己的职场路径以及时间规划有关,而不一定是眼下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显然,读完这本书并不会直接让我拿到 offer,但它的确给迷茫的我描绘出了一幅图景。面对如此漫长的职业生涯,起步时的一点波折似乎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尽管我依然在努力确认我到底想要什么,但这本书确实极大缓解了我的焦虑。


  1. 书中表明这个数据基于美国 2013 年的人口普查,主要原因是:一为 40 岁后的职业年限和薪资均更高;二为时间会带来复利;三为房贷、育儿等费用支出减少。 ↩︎

  2. 据书中所言,这个数据来源于美国劳工部、《福布斯》和福雷斯特研究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

  3. 出自蟋蟀文化公司 (Cricket Media) 的首席执行官卡佳·安德烈森 (Katya Andresen)。 ↩︎

Avatar

枝因

Per aspera ad astra
下一页 二〇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