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完成之前,看起来总像是不可能的

2025-09-15
4 分钟阅读时长

在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时,我很容易陷入管窥,我会有很多想法出现。它们有对有错有真有假,但这些都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有效性」。

那怎么判断呢?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让这个想法决定我的行动,可以创造出我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它说,“我不擅长面对镜头,我可以查查教程,看有什么工具可以让我练习”,ok,这或许有帮助,我可以试试。

但实际上它在说:是的,我不擅长面对镜头,我有些害怕,我不够好。那然后呢?如果我继续这样想,让它指引我的行动,我会做些什么?我会逃跑,一如既往。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显然并不是。所以,这些想法是无效的。

可是我的大脑不受控制地冒出这些东西,怎么办?我的第一反应是忽略它们。但这很好笑,就好像你饿的时候,有人和你说别饿。它们真实存在,我没办法不想白熊1。所以转而尝试和自己说,我可以的、别怕,怕就会输、fake it tilll you make it balabala。有用吗?有用,直到没用。效果只持续了一小会,接着我的大脑在疯狂地寻找证据,来证否,这让我感觉更糟糕了。

那怎么办?这是无解的吗?不,不是的。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对我来说,效果显著的「解套」(Defusion)2

当我紧紧抓住这些想法、被它们套牢的时候,我是可以选择解开的,我永远拥有选择的自由。做法很简单,温柔且坚定地说「现在我的头脑中有一个恐惧的想法。」这里的“恐惧”可以替换成任何其他东西,或者只是说「此刻我的头脑中有许多想法」。

你看,当我说“我做不到”,听起来好像是个事实,但如果我换个说法,说「我注意到,此刻,我的头脑中有一个“我不行”的想法」,就能和它产生一点点距离,它是大脑的过客,而不是定义我的东西。

拉开距离后,就会有空间,而空间可以容纳想法。是的,就算这样做了,这些想法也不一定会消失,但我会有拥有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投入到行动中去。一旦我能专注当下,那这些想法的存在感往往会减弱,当然也有可能卷土重来,不过没关系,再次解套就好了。

现在,我真诚地邀请你和我一起试一下,就几秒钟。留意你的大脑听完这些后,和你说了些什么。

那么,它是怎么反应的呢?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短暂注意到想法后又走神了?这些都非常正常。你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看看其他人是不是也这样。 如果你跳过了,或许可以注意一下,你的大脑给了什么理由来跳过呢?恭喜你同样获得了新经验。收藏一下,下次再试也没关系。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担心,那就担心地做;如果你害怕,那就害怕地做;如果你焦虑,那就焦虑地做3

你不需要等到不害怕、不担心、不焦虑,才能像你想成为的人那样去做事。只是允许它们存在,然后投入到行动中。

事情完成之前,看起来总像是不可能的4


  1. 心理学家丹尼尔· 魏格纳(Daniel Wagner)等人在其经典的「白熊实验」中发现:被试者越是努力不去想一只白熊,白熊的念头反而越会个受控制地出现在脑海中(Wegner et al.,l987)。 ↩︎

  2. 来自接纳承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Therapy, ACT)的认知解离(Cognitive Defusion)技术。推荐阅读:路斯·哈里斯(Russ Harris) 著, 王怡蕊 / 陆杨 译. 《自信的陷阱:如何通过有效行动建立持久自信》(The Confidence Gap).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4.06. ↩︎

  3. 网上冲浪看到的,出处未知。原文为“我担心做不好,那就担心地做。我紧张,那就紧张地做。我焦虑,那就焦虑地做”。 ↩︎

  4. 通常认为这句话的出处是南非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Mandela),英文原文为“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也有人认为类似的表达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其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的表达,其拉丁语原文为“Quam multa fieri non posse, priusquam facta sint, judicantur?”。 ↩︎

Avatar

枝因

Per aspera ad a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