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搭博客记

2023-09-09
14分钟阅读时长

拯救细节雕花作战,启动。

不存在的最优解

大概是七月初的某天,我尝试了静态博客的搭建,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也在那时写下。这种跨时空与自己对话的体验十分奇妙,不过读起来也许会有种不连续感,还望见谅。

事出有因

在花了十来个小时寻找一个符合审美的 Hexo 主题之后,我甚至忘记了我一开始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

坦白来说,除了服务器贵了点之外,我对现行博客方案的唯一不满在于本地与 Typecho 两处的不同步。我习惯使用 Obisidian 撰写文章,每次写完复制到 Typecho 后,还得再手动填一次已经在 Front-matter 的内容,确实有点麻烦但还能忍受。可结合上我糟糕的审校习惯和细节雕花的强迫行为,每次回看就成了噩梦——总是能看到新的小错误,总是要重复修改,两处重复堆叠起来的次数之多着实令人生厌。

「一定有更漂亮的方式完成这件事」,这种念头的出现毫不意外,接着我开始考虑起静态博客。这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举动,现在回看,我更愿意称作是被拖进时间黑洞的预兆。我甚至都想不起来为什么选择了 Hexo。也许仅仅只是因为它是我记得的静态博客框架之一,毕竟观感上它们都大差不差。

和我之前的判断差不多,的确静态博客的搭建要简单得多。参考 @EsunR 的《Hexo 快速搭建指南》按部就班地完成,耗时大概不足 2h。但写作流程依旧不够漂亮,将写完的 .md 文件放置在博客根目录下的 source/_post 文件夹后,还得 hexo cleanhexo ghexo d 三连操作等待编译推送,且每次修改都需要来一回三连……这也很烦。进一步优化方案,结合 GitHub Action 的自动部署Obsidian 中的 Git 插件,基本可以实现全程在 Obsidian 中写完并推送。

这套方案就写作体验来说绝对是相当丝滑,但我大概率还是会继续留在 Typecho。一方面 Obsidian Git 的处理对象是仓库(vault)而不是库中的某个文件夹,考虑到我写作过程中经常需要查询援引既有笔记内容,而 Obsidian 跨仓库移动文件又并不是那么方便,操作还是稍显繁琐。另一方面,Hexo 的主题 真的很丑 很少有戳中我审美的。我是万万没想到,我能在两三个小时跑通流程之后,还要花大几十个小时找一个顺眼的主题(甚至还是没找到满意的)。现行主题勉强及格,但它……不支持……脚注 (╯°□°)╯︵ ┻━┻。

以结果论,这次迁移大概是失败了。既然没有 get things done,那么是否 make myself better 了呢?在这次的失败经历中,有两点我很好奇。

一是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强的完成执念,它是否能被利用于更高 ROI(投入产出比)的任务中?我并不是在所有任务上都能有如此之大的热枕,否则我的高数题册早该写完了。我也不是第一次被任务吸掉所有注意力,忍不住不间断地投入时间,这并非偶然事件。如果这种甚至可以忽略生理需求、专注数十小时的心流体验并不是发生在“选皮肤”这种低价值的事上,我想我会更幸福一点。

二是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生产力提升幻境?寻找最优方案远没有行动本身重要。说真的,有重新折腾静态博客这十几个小时,我都能把文章校对上万次了。就像我此前热衷于效率工具与时间管理那样,“如何更好完成”总是比“完成”更有诱惑力,而我并不希望自己继续沉溺于「生产力色情」(Productivity Porn)1 中。

静态博客

让我们把上一节中的两个问题放置一下,来自九月的本人想纠正一下上文的「迁移失败」。事实上,我还是将它从 Typecho 迁移到了 Hugo。又是一样的重复,考虑到我的文章数量并不多且均有本地备份,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如若需要教程,@小棉尾巴这篇文章 对新人非常友好)。但讽刺的是我依旧复现了七月的那种「细节雕花」模式,我已经第三次做这件事,却依旧在花了 1h 让它能见人之后耗费 8h+ 调整样式细节。

这先按下不表,为什么我最终还是换成了静态博客呢?最直接的推动力是服务器到期了,本来之前是打算再续一段时间的。不过最近做心理咨询真的太贵了,本无业游民开始肉疼还是决定省点。另一方面,这次服务器到期应该是有几天了,如果不是刚巧昨天休息打算写点东西,它很可能会被我遗忘得更久。

以前还没这么忙有空网上冲浪的时候,我时常会对现在的互联网产生幻灭。尤其是在被超链接不断传送后,不经意地发现十年前或是更早的漂亮产物时。不喜欢微信的一点是它的链接太糟糕了,而超链接绝对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存在之一,可现在的简中“互不联网们”是不欢迎它的。

更令人沮丧的是 404 Not Found,它只是存在过,然后没有然后了。被不经意导向它们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它们被链接的时候是带着对内容的肯定的吧?它们是有存在着且继续存在着的价值的吧?起码还有我点进它们想要看到呢。我知道有 Internet Archive 这样的存在,但我依旧为那些小众却消失了的内容而感到可惜。

我不喜欢这种 404 式的怅然若失,我也并不希望我的读者经历这种失落。尽管这里更像是我与自己对话的自留地,但我仍然愿意相信存在着不期而遇。文字是提供这种浪漫的最好载体,这也是我仍然在写些什么的原因。

于是乎,借助 GitHub Pages 实现的静态博客是更好的选择。只要我不乱来注销账号,大概有生之年它都很难会消失。就算某天我连域名都忘了续费,它也依旧会在 viyiY2K.github.io 里继续活下去。至于评论、管理之类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之前还在做新媒体账号的时候,不管是公司的还是个人的,都总是会有些评论不堪入目。「拜托,做出有价值的评论也是需要习得的技能好吗?评论区的存在简直是给了某些人谜之权力感,居然有脸对自己不熟悉领域随地大小爹,建议都去背诵并默写 Rapoport’s rule 再来评论!」一些被评论区失智发言气到口出暴言的某人曾经如是说到。当然,我现在温和了很多,再者现在还有耐心读博客的人想来也不会太离谱。

不过我依旧不觉得评论是现阶段里必要的存在,所以……如你所见,“对方并未给予您发言权限,请稍后也别试”(bushi。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对文章内容有批评或是建议,还是很希望能够有人写邮件来交流的!交朋友也很欢迎(努力叫卖.gif)!

至于为什么是 Hugo 而不是 Hexo,构建速度、文档完善度之类的都是其次。作为一个还在努力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前端麻瓜,开箱即用的好看皮肤才是最重要的好吗?!实在找不到 Hugo 好看的皮肤后偶然遇见了 Eureka 。是的,就是因为它才换成的 Hugo,让我们一起说:谢谢 Eureka!

Nothing in excess

让我们回到细节雕花这个举动上来,我一直对这种执著很困惑。能够保持近十个小时的专注定力,好听些叫心流,难听些叫强迫。我时常觉着中文很多褒贬词的使用是仰赖个人观感,而非存在准确定义。所以总是希望能够从科学上寻求到某些确定性的解释,多些了解总是有助于破我执的。

蔡加尼克效应

很早之前我就注意到这种状态了,比如一旦点开小说,我会直接陷入故事里,直到看完大几百万字才停下。我曾经一度怀疑这是某种病态,也自责于自身自控力不足。但我在做内容的时候,也有连续工作数十小时直到把视频剪完才停下的状态,如果这也是自控力不足,未免有失偏颇。再后来,我意识到这可能是「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在特定任务上的显著体现。

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如果参与者在即将完成之前最全神贯注的一刻被打断,则能最大程度地加深 ta 对那项工作的记忆”。这种常识性发现总是有些乏味,像是给阿嫲都知道的东西贴上了科学标签。在即将完成某事的时候受到打扰,这当然会令人不快,对其印象深刻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而当我们试图理解相关的心理过程时,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生出一种动力来想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临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欲望,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算不上是欲望,”蔡加尼克总结道,“但是到了后来,当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时,‘要做完它’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渴望。”2

蔡加尼克基于中断行为对记忆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出了有关目标形成机制的两种大脑本能预设(内在偏差):一是「有始有终」,当我们着手开始一项任务,自然会认为应当有个完成休止符存在。二是「优先中断」,在专注于任务时被打扰,不仅会使得对任务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会提高此项任务的心理优先级。

也就是说,中断带来的不快会促使你更有意愿完成它。就个人经验而言,蔡加尼克效应的可靠性在某些任务上效果十分突出——比如看小说,比如做套卷,再比如写文章。诚然,稍加利用这种效应对提升行动力十分有效,像是休息前先读完一道数学题,回来接着把它写完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可如果在不恰当的任务中陷入对中断的厌恶(这是对沉溺的另一种表述),又要如何逃脱呢?

要么用别的可选项替代,避免任务开始。既然已知看小说容易停不下来,那么就要对「点开小说」这个开始行为尤为审慎。观察触发这种无意识行为的环境信号,进而修正反应程序,避免陷入强迫行为。要么重新定义完成休止符,刻意在任务流程中引入中断信号,让中断本身成为完成的步骤之一。这会在保留完成意愿的同时,得以有重新思考任务本身的空间。

“Efficiency is highly overrated; Goofing off is highly underrated. Regularly scheduled sabbaths, sabbaticals, vacations, breaks, aimless walks and time off are essential for top performance of any kind. The best work ethic requires a good rest ethic.” 效率被过度高估,懒散则被过度贬低。有规律地安排休息日、休假、度假、小憩、漫无目的地散步和暂停时间对任何类型的最佳表现都至关重要,最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具备一个好的休闲伦理。3 ——凯文 · 凯利(Kevin Kelly)

网络内容社区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时间管理、生产力提升以及工具推荐,大多数技巧都旨在尽可能延长专注力,而中断和休息的价值被低估了。神经科学家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将大脑的思维网络模式粗略地分成两种——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4 番茄钟、Todo list、GTD 等时间管理技巧都是为了尽可能延长专注模式,时间游戏是零和的,当我们专注得越多越长越久,就越没有机会在发散的松弛状态下进行不同脑区的神经连接、巩固所学,甚至「connecting the dots」或是迸发出灵感。那些「Aha! moment」出现在浴室沉思的可能性,比在书桌前头悬梁、锥刺骨地苦思冥想大得多。

诚然,后者是前者出现的必要条件,但休息的价值仍然被大多数人低估了。而更讽刺的是,我们日常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像 Archimedes 当时思考的 那种难题。这种专注一旦被放置在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成了毫无必要的细节雕花,一如我在样式上的追毛求疵。

自我意识评价

在和咨询师对话的过程中,对方给出了另一个视角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毛的矛盾论中,课本上必背的一句话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对于博客而言,内容无疑是才是那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说真的,除了我之外,到底有谁会在意类别和标签是不是符合 MECE 原则 里的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和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啊?!到底有谁会在意 URL 是 ugly 还是 pretty 啊?!到底有谁会在意错别字和空格的 正确使用 啊?!到底有谁会在意脚注里的引用出处、解释说明等内容啊?!

是的,只有我很在意。它不符合我的美学,这是我的网站,这是我的一部分,这是你所见到的我,所以我在意。我和咨询师说,我觉得在 20% 的时间里把它做到 70% 的程度的时候,我就应该停下来了。剩下 80% 的时间我都在处理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它们对主要目标的影响不足 10%,这种细节雕花的行为让我觉得……很蠢。我也很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失控,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发生了。有这个时间我都能把草稿箱里文章写完了,而且整件事非常没有条理,问题的解决明明可以更简单,这让我很不舒服。

高中的政治课本上或许还有另一句话,「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在每一对矛盾内部里相对而言的」。也许对于可见成果的内容本身来说,样式确实无关紧要。但如果它要作为展示媒介构成对「我」的一种评价因素,它就是我潜意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的,我的自我意识评价就是如此肤浅,而我的内在判官又是如此的苛刻。没有人会因为错别字而怒斥作者,没有人会因为 URL 丑陋而拒绝点开,没有人会因此觉得我很糟糕,我也不会就此陷入童年时刻的那种孤立无援境地。贬低自己的是我,PUA 自己的也是我,完美主义下脆弱的我。

每次我写了很多的“我”,都会觉得这 Ego 也太重了。所以希望下次的她会记得,人是可以不完美的,没有人在意微末处的瑕疵。你只需要忠诚于自己的文字,这就足够了。

你知道吗,应该在什么地方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呢?在上帝面前,在智慧、美和大自然面前,可能是渺小的,但不是在人的面前。在人的面前,你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你是诚实的人,不是吗……要记住,一个诚实的人从来就不是什么渺小的人。别把“谦卑”和“自卑”混为一谈。5——契柯夫

lex parsimoniae

让我们把时间倒拨回七月我嫌弃 Obsidian 和 Typecho 两处不同步的厌烦时刻,更简单且实际的方式并不是更换博客实现方案,而是修正流程——写好文章后先放几天重塑敏感度,再重新审校编辑发布。只要确认发布版本已经不存在错别字、符号不当使用、引注不完善等基本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掉大多数要多次修改两处的情况,根本没有「从头来过」的必要。

这让我想起那句很出名的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Do not multiply entities beyond necessity),它源自某个古早的拉丁谚语(是的我很做作地把它当成了小节标题哈哈哈)。在逻辑学中,它甚至有个专门的名词叫 Ockham’s Razor(奥卡姆剃刀),大意是说在足以解决问题的多种理论之中,倘若它们预测和解释的效果差不多,那么所使用的假定前提少的、包含更少因素和实体的简单办法是更好的。6 显然对于最终呈现效果而言,推翻重来是比放置后审校复杂得多的解决方案。不过更换成静态博客用 Obsidian 和 Github 之后,并不存在需要手动同步的情况,原有的问题似乎也消失了。

“Productivity is often a distraction. Don’t aim for better ways to get through your task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rather aim for better tasks that you never want to stop doing.” 生产力反而经常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要试图寻找更快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把精力放在根本不想停下来的任务上。7 ——凯文 · 凯利(Kevin Kelly)

可惜我们这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四好青年可是在马哲里学过的——矛盾只会转化不会消失!「一定有更漂亮的方式完成这件事」这个想法才是这一切的直接动机,但我目前对这种“完美”的执著并没有应对得很好。

追求完整的过程

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似乎大多数我在某件事情中习得的经验很可能都是无助于我今后所要做的事情。8 就像这实际上已经是我第三次搭博客,但由于平台和特性的不同,使得前两次的经验效用十分有限——甚至是优先查官方文档这种通用经验,就算在一开始就意识它是值得践行的准则,也并没有直接导向有意识行为。当然这种小样本当然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我只是因此有些……茫然与无措。

如果这种追求并不能让我更有成就感,也并不会为我累积下太多可以复用的经验,它甚至演化成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意义何在?我又应当追求些什么?

追求完整,其实是环绕一个中心运行,穿过各种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声音,最终越来越接近中心的过程。但是一个人永远也无法抵达中心,只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个中心。如果我们一直在环绕中心运行,就不太可能变得自负,因为我们体验着自己的每一种经历。这就是追求完整的过程,而不是追求完美,完整就必须包含不完美。9

我并不能理解曾经读到过的「找到对自己来说是善的东西,然后紧紧抓住它来实现完整」,我也并不能理解什么叫「你紧紧抓住不放的东西,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个过程」。但我总觉得也许「完整」会是它的替代选项,所以留个尾巴,等未来的我补完这部分。


  1. 可查证到的出处是约瑟夫·M.小雷格尔(Joseph M. Reagle, Jr.)写的《生活黑客》(Hacking Life)。Porn 是指一种成瘾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色情。这个名词 所指代的情况 通常是人花在调试优化生产力系统的时间,比它本身为你所节省的时间还多得多。 ↩︎

  2. 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如何学习(How We Learn).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04. ↩︎

  3. 出自 Kevin Kelly 在 68 岁生日(2020 年)时写的 68 条人生建议(后来拓展到了 103 条,现在似乎已经 出书 了),之前看到的时候略微觉得有些鸡汤,现在又有不同的体验。另附,68 条的中英对照版本103 条的中英对照版本。 ↩︎

  4. Immordino-Yang,MH,et al.“Rest is not idleness:Implications of the brain’s default mod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4 (2012):352-364. ↩︎

  5. 源自契柯夫和弟弟的书信,转引自黎戈著. 心的事情.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07. ↩︎

  6. (美)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著;冯文婧,傅金岳,徐韬译.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10. ↩︎

  7. Ibid. ↩︎

  8. 后来读这篇文章《Rules of thumb for a 1x developer》发现对方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一些微妙的共鸣。 ↩︎

  9. (美)伊莱恩· 阿伦(Elaine N. Aron)著;于娟娟译. 天生敏感(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4.01. ↩︎

Avatar

枝因

Per aspera ad astra
下一页 过去的囚徒